查看原文
其他

JP TALK | 对谈人类学学者富晓星:服装,一个开放性的答案「下」

zyt JAMPROOF
2024-08-30





/ 梦的织造——蓝金纱织 /

弧形场域胶囊系列灰调微蓝V领小衬衣



Q :富老师为什么会对空间这个比较感兴趣呢?我看你那个书其实也有讲到空间。

F:会觉得他们(研究对象)各自有不同的生活世界,但又在一同一个空间里,然后好奇他们怎么在这个空间里构筑自己的意义之网,实际上这是既在地方之上又超越于地方。最开始做研究实际上我是先发现了空间性,然后觉得好有意思。然后又因为人类学要求的是一个整体的观察,所以你不可能仅局限在空间,他们还有家庭,还有娱乐等等,所以后来就用空间作为主线来串起这么多内容。但其实在社会学上,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学也有一个空间转向,学术上也有这么一个脉络,只不过近些年来才慢慢地越来越多人开始谈论“空间”主题,尤其是当互联网兴起之后。


Q :空间这个线索选得挺巧妙,因为不管对建筑的空间还是对衣服,其实是一个和身边日常生活的物体发生交集的状态。

F :对,如果你是个对生活有兴趣的人或者你对生活是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就会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服装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物品,只要你对生活有觉知,有你自己稳定的世界观,有你的价值观,有一颗能够去拥抱未知或者有一颗好奇心,然后你有足够的知识水平或者足够的知识素养,就会对服装有些感悟,而这个感悟是跨学科的。学科不重要,因为学科只是你的职业或者是你的一套制度化的分类系统,但能跨越学科去看这个生命本质的东西才是有意思的。

L :富老师说的这个是所有设计师最想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想成为造物主,要达到生命本质的那个核心。


Q :不过,服装哪怕它想要达到多么高的精神高度最后其实就是一种物质,哪怕你希望它从精神上多么的崇高,但最终回到身体上其实是一个特别本质的东西。

L :我最直观的感受是我自己的学习过程,最开始接触这个学科的时候你一定是被那个精神性的东西所吸引的,然后你一定是想要在那个方面钻到最深,然后我记得我在米兰学习第三年的时候老师看完我的系列,一直在对我说要“回来”。我当时没有太理解怎么“回来”,直到工作之后,我才理解如果一件物品它被称为衣服的话一定是要回应身体也要回应消费的,需要和穿着者有链接。这是它没有办法泯灭的属性,就像建筑师如果你要盖房子的话除非你不想那个房建出来,你一定要回应你的使用者。

F :我比较认同,就是服装最终还是一个形而下的物。你要不要拉那么长的因果链,这个链够不够硬,这个是很重要的。无论你怎么去抽象它,它本质还是一个物,它最后还是有个感性的东西,它也许是一个光谱,感性多于理性或者理性多于感性,但如果最后变成一个纯理性的东西那就不是衣服了。所以就是看这二者之间的比例,我不太愿意用“有机”,但的确也是这样。

L :是,我当时直观感受就是在那个抽象和感性的物之间有个膜,然后你就会一直想要把那个膜戳破。


Q :对,没错,其实对于一个服装设计师来说难就难在你又想把它做得很回应使用者,但是你又希望它能超出那么一些。

L :我看过一些服装设计师的展览,他们在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做的展览其实是想要转换为艺术家的身份,本质上他们还是想要追求一种精神性的。但是这里面也有区别,比如说也有一些服装设计师他天生就是对物质,材料很敏感,他不是从精神性开始的,他就是从物性本身开始的。


Q :从造物开始的,就是造一个不同的东西。

L :对,或者有一些服装设计师就是从装扮自己开始的,他从小开对于服装扭转性别这个事情感兴趣,有一些男性设计师就是这样的,他所有做衣服的欲望都是从给娃娃做衣服,就是这种装扮的欲望,它是从下往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过程。

F :对,其实就是物性跟神性它怎么相遇。这个相遇是要有一条链条来对应的,这个很难。

L:可能有一道绳索爬下来。



/水滴落在石头上/
羊毛螺旋小西装廓形 
WOVEN NEST GREY 编织灰


左右滑动



Q:神性和物性。我觉得不仅在服装,在很多都是这样的,照片也是,摄影也一样啊。就是你怎么把那个神性灌到物性里头去。

L:摄影是锁在那一张照片里面、一帧影像里面,服装是锁在衣服里,让它变成使用者能摸得到的东西。

F :很难。这需要要内心足够强大的女生才会有,然后这种东西传达出来以后你会发现真正欣赏她的还是同性。它大概是一种内心强大女性之间的一种彼此感知,然后惺惺相惜。我觉得这套东西是一个独特的文化,这套东西其实不需要有男性在场,因为他们未必能够理解。我觉得这套东西大概是女性共同体当中可以独享的一种秘密、文化或者一种价值观。是有趣的,而它又不是强势的。

L :它是一种柔性的反抗。

F :对,这是最大的挑战,因为你是要在一个有限的东西里面去找那个无限的东西,这个它实际上是一个上下的空间,它是一个纵深的,它不是一个平面的。

L:实际操作层面来看,这其中也有一个态度是:究竟是人去驾驭衣服还是衣服驾驭人的问题。比如有些设计师将完美的几何原型放置在衣服上,是数理的结果。人在被套入那个几何形状的时候,像一个混凝土一般落在身体上,就一定有一个适应衣服的过程。

F: 但衣服其实也有主体性,那么服装设计师有没有可能留一个开放性的答案,类似一个实验,最终结果需要设计师和穿着者共同达成,是一个未预测的结局。这里面就有衣服本身的力量。

L: 允许作品脱离自己独立存在,穿着的过程是更加贴近自己理想的身体的过程。

F:因此衣服在结构上,或是材质上需要预埋一点点小扭曲,小拧巴,然后需要顾客穿上,通过舒展身体去看变化,去看如何解脱。

 L:这样的穿着体验对于穿着者来说,解开衣服也是一次“解开”自己的过程。

F:所以在当下,衣服对于“原子化”的人来说,既是一种建筑空间,也是一种情绪空间。




   后记(也是前言) 


作为JAMPROOF Journal的试行刊物,我们为什么把本期的采访放在“个体成长”故事上呢,它看起来似乎有些陈词滥调,与其他时装杂志没什么不同。


但回顾这个主题,就会发现作为人生母题,它与所有困扰人一生的词汇息息相关,比如“身份”、“标签”、“归属”,与此相应的,它也激发一些如今我们常听到的词汇:“个人意识”、“觉醒”、“独立”、“反抗与融合”等等。


“什么经历塑造了我?”这是瑞典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在《秋日奏鸣曲》中反复追问的问题。


而我们想在这个问题之上走得更远一些,对两位普通人白雪、YENK的采访中,我们问道: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你们都做出了什么改变?——成长是自醒,是挣脱束缚并知道自己在反抗什么,是找到个人的边界。


此外,我们与JAMPROOF设计师李佩瑶、人类学者富晓星谈论了服装与身体、服装与性别、自我和他者眼中的性感、服装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等等主题,试图提供一些对个体成长中设计学、人类学和社会学角度的思考。


感谢三位被访者给予我们的精彩回答。接下来,年轻的摄影艺术家邵怡晓也为我们贡献了一篇精彩的文章,读者会看到摄影艺术家们对于身体的表达,身体从来不仅仅是身体,它也关乎性、权力和身份的建构。





本季的服装概念“弧形场域”试图探讨服装作为身体外部延伸,如何创造出身体的边界。我们不赋予JAMPROOF服装更多的意义,除非你已经知道个体成长中要做出的全部努力。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JAMPROOF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